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修)订2014级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撰写时间:2014年05月20日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学院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管理,根据教育部《关于制订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及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我院《分阶段 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现针对2014级高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倡导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自觉遵循高职教育规律,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基本思路

  (一)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继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

  (二)努力实现“五个对接”

  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努力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安排上要与职业岗位对接,体现中高职衔接,做到理论知识够用,使职业能力的培养适应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要求,既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又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继续学习打下好的基础,使其具有一定的职业可迁移性。

  (四)把实践育人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

  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

  三、基本原则

  (一)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根据学生特点,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二是大力开展师生技能竞赛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竞争力,并将比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三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破解校企合作时空障碍;四是与企业合作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校企联合教学;五是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二)深化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推进分阶段、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深化“分阶段 分层次”教学模式改革,原则上对于学生人数较多,能够组成三个以上班级的专业(如机电、建工、会电、护理等专业),可根据学生入学成绩(不同生源类型按不同的比例),经选拔形成一个A类班级,其余学生不再按生源类型进行分班而是组成平行的B类班级,各专业A类班级个数最多为2个。各系部在制(修)订2014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A类班级和B类班级的不同层次,通过开展人才需求调查及学情分析,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提高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和顶岗实习的质量,确保各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并按照行业技能考核要求制定考核标准,以便于学生考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四)充分发挥“校中厂”、“厂中校”教学基地作用

  各专业要进一步构建“校中厂”、“厂中校”人才培养运作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一方面,以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和质量要求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多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按企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满足企业自身发展和实际生产任务的需要,缩短学校和企业的距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变成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考核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四、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有关具体规定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三类。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中的专业拓展课程由各专业根据指导思想进行设置,公共基础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中的公共拓展课程原则上按照教务处统一安排的平台执行。

  (一)公共基础学习领域

  公共基础学习领域包括国家政策规定的课程及各专业需开设的基础课程,开设时参照如下规定。

  1.高等数学(经济数学):各专业结合实际情况,在第一、二学期开设。

  2.高职英语:在第一、二学期开设,A类班级为每周4/4学时,8学分;B类班级为每周4/2学时,6学分。

  3.计算机应用基础(3学分):在第一或第二学期开设,周4学时,要求学生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以上水平。

  4.思政课、企业文化、大学体育、就业指导、艺术教育、军事理论和职业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参照学院的标准执行。

  (二)专业学习领域

  各专业要对课程进行梳理与整合,避免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其中B类班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可考虑减少1—2门专业课程,增加技能和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不超过5门。要对课程(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精心设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尽可能向实践过程迁移。专业核心课程要充分考虑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及课程建设成果。鼓励有条件的课程进企业、进生产车间,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三)拓展学习领域

  拓展学习领域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和公共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学生需选够4学分,各专业在设置专业拓展课时,要根据专业特点,结合行业职业发展需求,认真研究各专业的专业方向及设置要求,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及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以满足不同就业岗位工作要求。公共拓展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公益劳动课和暑期社会实践。公共选修课由学院统一安排,A类班级学生需修够4学分,B类班级学生需修够6学分。公益劳动课需修够32学时,2学分。暑期社会实践需修够2学分。其中公益劳动课和暑期社会实践课,由学生处考核认定。

  (四)各专业总学时数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不得突破2600学时

  周学时原则上控制在22—24学时,各专业的总学分原则上要求设置在140分以内。

  五、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参考)

  (一)专业名称与代码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三)专业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2.职业岗位分析

  3.人才培养规格

  (1)专业能力

  (2)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

  四)毕业标准

  (五)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1.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2.主要项目及核心课程描述

  (六)专业教学进程安排

  1.专业教学计划表

  2.教学进程表

  3.学时与学分分配表

  4.理论与实践学时分配比例表

  六、说明

  (一)各系部在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严格控制总学时数和周学时数。

  (二)各专业应从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办出高职特色。

  (三)学生参加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的,奖励6学分;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获奖的,奖励4学分,奖励学分可替代专业学习领域和专业拓展领域任意课程的学分。学生参加数学建模和英语竞赛,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的,可替代《高等数学》和《高职英语》相应课程的学分。学生参加国家级体育竞赛获奖的,奖励6学分;参加省级体育竞赛获奖的,奖励4学分,奖励学分可替代《大学体育》相应课程的学分。

  (四)为了完善学分管理制度,对部分课程的学分进行了调整,其中《形势与政策》课程调整为2学分,《大学体育》课程调整为6学分。

  (五)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实际教学条件,结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参照执行,并经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通过。

  (六)人才培养方案参考样板可在教务处下载中心下载。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20145月20日

相关文章: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391-6611041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