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军福
“请各位点点关注,让我们的优质艾草产品给你们带来健康和快乐……”7月19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创业园的直播间里,代立红热情地和观众打招呼。
暑假期间,代立红一直都在忙碌,往返于学校和工厂,在“学生”和“老板”之间进行角色转换。
30岁的代立红是济源示范区下冶镇大岭村人,也是济源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龄”学生。2020年春,通过返乡创业、种植加工艾草实现脱贫的他,遇到了新难题:受疫情影响,艾草合作社线下销路受阻,因缺乏电商经验,产品线上销路难以开拓。
“那时候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一筹莫展时,他得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实施高职单招,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充电”机会,就积极报名。在通过学校的文化+技能测试后,代立红成了一名高校学生,开始了边学习边创业的历程。
“我们学校从2013年就开始参加全省高职单招。”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李瑞龙介绍,近年来,学校针对退役军人、下岗职工、新型职业农民、乡镇和村“两委”干部等有提高学历、提升技能需求的情况,扩大招生规模,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
升学入口拓宽了,但培养标准不能降低。“这些学生需要利用周末来校进行集中学习,除了线下授课外,我们还开设了网课。”李瑞龙介绍,针对单招生的生源特点,学校按照不同专业,实行个性化、精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采取“弹性学制+创新创业”的新形式,有效兼顾学生的学习和工作需求。
陈满利也是该校的一名“大龄”学生。年近五旬的他,是下冶镇官洗沟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看来,如今,科学技术是农村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自己必须“充电蓄能”,提升能力水平。“自打考进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我就特别留意与乡村振兴有关的课程和内容,也经常与老师交流农村的发展思路。”陈满利说。
农业电子商务、国家惠农政策……陈满利越学越带劲儿,他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带领村民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该村集体收入已连续两年超过30万元。
在老师的帮助下,代立红的艾草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他学会了如何提升网络直播间的人气,懂得了如何创新经营模式。
转自2022年07月20日《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