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概况
济源市合成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学院,以有机合成研究室、仪器分析实训室、原子吸收实训室等专业实训室为基础,主要从事有机化合物和无机材料合成方法学理论和应用研究,包括具有生理或药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的构建新方法研究、多组分反应和绿色有机合成反应研究和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应用研究。实验室位于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沁园校区,现有设备总价值700余万元,实验室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二、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
室总体定位是根据学院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立足国内,面向全球,全面开展有机功能分子和无机纳米材料等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有机杂环、纳米氧化锌、纳米铁(0)等的合成方法和应用研究。通过合成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带动材料工程学院的研发能力和检测水平全面发展。
1. 金属催化有机化学研究
研究烯基卤代烃等含不活泼C-X键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合成,及其通过金属催化实现C-X键的活化实现各类偶联反应,达成合成目标的方法研究。
2. 具有生理或药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的构建新方法研究。
研究芳基叠氮化合物等的结构修饰,引入羰基、酯基、酰胺等,构建双官能团化合物,再通过aza-wittig等分子内反应环化,形成含氮杂环或多氢杂环、芳香杂环等化合物。
3. 多组分反应和绿色有机合成反应研究
构建多组分反应、一锅法反应、研究绿色反应体系,减少传统有机反应中分步骤反应、分离过程中造成的溶剂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4. 纳米材料的绿色合成及应用研究
三、实验室团队成员概况
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及管理人员27人,高级职称19人,博士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20人,专业领域涵盖了冶金、化学化工、材料、分析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交叉学科优势;经过系统科研训练,素质较高,科研能力较强。
实验室负责人,张文生教授,博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教学名师”,河南省“工匠人才”,济源高层次人才(C类),济源“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化学会会员,河南省化学会理事,是2019年济源示范区和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济源”引进的高层次人才。2010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2017.3——2018.5期间,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波士顿校区从事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合成方法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生理或药物活性的杂环化合物的构建新方法研究;金属催化有机化学研究。从事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在Tetrahedron Letter、Synthesis、Chem Heterocyc Compds、Heterocyc Commun、Synth Commun、 Chin Chem Lett、 J Chin Chem、Chin Org Chem等国内外有机化学重要期刊发表论文近40篇,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系列合格新工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共4项,已经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教育厅自然科学基础和前沿科研项目3项,目前在研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点研究计划1项,济源职业技术学院自然科学重点研究计划1项。
汤长青, 化学教育研究会(高职)委员,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省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专家、河南省职教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济源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源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济源市“市长质量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教授。主要从事精细化工工艺研发研究。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或服务项目4项,如作为技术主管参与并指导的河南省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低砷HEDP研制”科技攻关项目建成投产后,为企业年增利润300余万元;先后主持河南省或济源市科技攻关项目以及河南省教育厅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余项;作为第一或主要完成人荣获市厅级及以上教科研奖励多项,其中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济源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在物理化学学报、分子催化、精细化工、工业水处理等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或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主编参编规划教材7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
张晓杰,男,1977年生,副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济源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学位,2009年1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期间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赴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完成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等,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河南省或济源市科技攻关等项目。在J. Phys. Chem. C、Appl. Surface Sci.、J. Power Sources、J. Colloid Interface Sci.、Science、物理化学学报、分子催化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
左国强,男,汉族,副教授,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主持“铅、镉、铬、汞等持久性污染物在小分子醇-盐双水相体系中的分离富集研究”等厅级以上课题3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申报“一种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银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1项,获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励、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省自然科学学术奖、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10余项。
四、实验室已取得的成就
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是在整合冶金化工系实验实训优势资源基础上组建成立的。近3年, 科研团队先后主持完成和在研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地厅级项目14项,获得项目研究资助资金50余万;申请或授权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发表SCI、CSCD和中文核心论文30余篇。
五、实验室建设规划
工作目标:
(1)有机合成尤其是有机杂环的绿色合成研究区域知名度,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彰显新技术研发实力,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3)氮杂环化合物、高固含量纳米氧化锌、疏水氧化锌超细粉体、纳米0价铁的开发及应用研究获同行广泛关注和认可,以期加强深度合作。
战略规划: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打造一支具有结构合理、奋发进取、务实能干的科研梯队。形成一支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为主的固定人员20余人的科研团队,培养副教授2人以上,教授1人以上,柔性引进客座研究人员2人以上。
按照建设济源市重点实验室的要求,形成管理体系、研究体系和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科技创新机制、成果转化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等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与省内高校、研究院所及国内相关单位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重点实验室的稳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紧扣合成技术实验室研究方向,以解决企业实际难题为科研工作导向,以现有技术局部革新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利用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尤其是冶金化工系完备的硬件资源并积极争取合作单位(同济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济源市有关化工领域企业)的外部支持,充分发挥智力资源聚集优势,与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全面开展氮杂环有机合成中间体和药物中间体的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重点解决有关合成的新产品、工艺流程、分析检测技术、材料应用等领域重大科技问题,为省内外生产企业和济源市及周边地区的中小化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力争短时间内,把实验室建成济源市有机合成技术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和成果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