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1-6621040

当前位置:学院首页 > 研究院 > 工作动态 > 外出考察

学东莞建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思考与建议

东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广州、 深圳、香港经济走廊中段。全市陆地面积2460平方公里,直辖4个街道28个镇。20世纪80年代,这里还是个小渔村,改革开放30余年坚持走城乡一体化建设道路,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快速发展为国际制造业名城,以不到全国3%的土地、6‰的常住人口,创造了近全国1%的生产总值和4%的进出口总额,令人惊叹。

一、走进东莞,见证文明之都的经济腾飞

八月初与李院长、张院长、孙主任等一行走进东莞,带着好奇与渴望,探求这座神奇的城市。本该是热情似火的季节,恰逢连续几天降雨,给夏天的燥热增添了几分舒适。放眼望去,高楼错落有致,绿树排列成荫,毫无渔村的影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能让人品尝到现代化都市喧嚣与宁静中迸发出的惊喜,夜色下的五彩斑斓更是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发的繁荣景象。

(一)走进规划展览馆,感受东莞建设与发展

1.工业经济的崛起,东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前,东莞只有111.23万,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改革开放初期的东莞是一个农业县;从1978年9月创办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开始,东莞改革开放序幕正式拉开。当年的全市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重工业占比为3:1,之后,工业结构逐渐发生变化;2017年,重工业上升到69.3%,轻工业30.7%,为下一步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基础。早在1984年,东莞开始实施“向农村工业化进军”战略,全力发展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从“三来一补”到与“三资”并举,逐步形成纺织、服装、电子、食品、机械等行业的外企群体。1978年以来,东莞经历了以村为基本单位的农村工业化、以镇为中心的快速工业化、市域统筹下的快速城镇化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农业到工业、从农村到城市的社会变迁[1]

2.工业企业快速增长,进一步助推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莞通过一系列政策,助推经济发展。1949年,东莞只有1家工业企业和少量手工业作坊,工业产值低。1949年至1978年间,东莞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慢,除香港、澳门少量出口外,对外几乎是空白。从1978年9月大胆引进全国首批“三来一补”企业开始,积极接纳来自香港乃至亚太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业务,通过“三来一补”吸取国外技术、管理和销售经验,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并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工业企业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东莞工业企业数量以每年近三万家数量增长。“品牌+代工+配套”产业生态模式日趋成熟并日益优化,进一步助推经济发展。

3.产业配套能力增强,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名城

目前,东莞最具代表性的产业是智能手机,全球知名的华为、OPPO、vivo等大牌手机均产自东莞。还有宇龙、金铭等国内知名企业,华贝电子、航天电子等大型整机代工企业以及三星视界、迈科、海科泰等一批配套企业。东莞制造的10多种IT产品占据国际市场10%-40%,全球每5部手机就有一部在东莞制造、70%的鼠标、键盘、电容器产自东莞10副眼镜就有1副在东莞生产等等,“东莞赛车,全球缺货”是最形象的概括[2]

(二)走进发展与改革局,感受东莞百年求索与成就

随着东莞人口的不断增加,1985年撤县建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2019年度累计实现GDP9482.5亿元,其人均GDP11.2万元,超过全国同期水平近60%。分析其成功原因如下:

第一,超级镇建设牛,产业集群化程度高,经济增长快。东莞市辖28个镇、4个街道,有“世界工厂”之称。拥有纺织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国家级产业基地;有中国女装名镇虎门、中国羊毛衫名镇大朗、世界鞋业总部基地 厚街、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寮步与石碣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镇长安等著名产业集群,改革开放40年,东莞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第二,独特位置与便利交通,塑造一座活力之城。东莞市与广州市、深圳市、惠州市接壤,处于广州市至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走廊中西间,它是广九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广梅汕铁路与京九铁路的交汇点,独特的位置与便利的交通为东莞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引进人才以及外来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

第三,以外向带动起步,制造业立市,城乡一体发展。长期以来,东莞坚持以外向带动起步,截至2019年末已吸引全球50多个国家前来投资,全球500强企业在莞投资项目86个,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造纸等支柱产业“东莞制造”驰名中外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东莞经济带来冲击,对此,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讲话与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助企撑企15条”、“加快复苏16条”等政策措施,强化对企精准服务,各项经济指标逐步企稳回升:工业百强表现亮眼,重点项目进展迅猛,消费降幅有所收窄,发展后劲不断增强[3]

二、东莞城市建设经验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从虎门销烟到东莞制造,东莞创造了一个又个奇迹。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呢?

(一)包容、实干和拼搏精神

第一,“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上世纪80年代,雀巢想在中国建立一个咖啡种植基地,首选珠三角,珠三角各城市优势相当。东莞得知这一信息,立即组织人员考察,多方考察后确认云南普洱适宜种植咖啡,然后直接引荐雀巢工作人员到普洱实地查看,最终促成雀巢咖啡种植基地在普洱落地。总经理张浩说“本来这和东莞毫无关系,但东莞政府热心服务,让我们看到了东莞的诚意。”就这样,东莞引进了第一个世界500强企业[4]2013年“东莞十大行动”评选中,评审专家“三来一补”、“篮球城市”、“集资建桥”、“双转型”等带有明显的“东莞烙印”东莞宣传部部长潘新潮说,系统梳理东莞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却发现每一步领先、每一段超越,都凝聚着实干的精神,彰显出行动的力量[5]

第二,敢为天下先开拓创新精神东莞是全国星级饭店最密集的城市之一,而且美宜佳、天福、上好等全国知名连锁便利店品牌均诞生于东莞,享有“便利店之都”美誉。《行动的力量》一书序中说:过去与现在,这个城市都不断彰显“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论是国内第一家民营篮球俱乐部的成立“集资建桥,收费还贷”的创举,还是商改与党建东莞模式”,还有“双转型”、“六转变”等都是东莞率先提出的新口号[6]

第三,“小马拉大车”的努力拼搏精神。东莞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辖28个镇、4个街道,386个行政村、205个社区。从1978年以来,东莞镇街经济快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镇域经济。市管镇少了一个行政层级,效率高、灵活性强,但是管理困难。在改革中东莞不断实施“简政强镇”,推行“镇级市改革”政策,发扬“小马拉大车”的拼搏干劲,使东莞各镇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见下表1)。

1  2019年广东省东莞市各街道GDP总量及人均GDP排位表

位次

各街镇

2019GDP(亿元)

2019常住人口(万人)

2019人均GDP(万人)

1

长安镇

760.3

65,9

11.53

2

虎门镇

648.0

63.3

10.19

3

南街街道

612.8

32.4

18.91

4

东城街道

586.6

48.1

12.19

5

塘厦镇

470.3

48.8

9.63

6

厚街镇

412.8

43.5

9.49

7

常平镇

369.2

39.0

9.48

8

大朗镇

354.0

31.7

11.17

。。。

合计

9482.5

846.5

11.2

注:1.GDP数据均来自统计部门并保留小数点后一位;2各街镇常住人口参考历史年度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长安镇无论是人口还是经济规模,比中西部很多县(市)甚至地级市还要大,2019年长安镇累计实现GDP760.3亿元,南城街道累计612.8亿元,人均GDP12.19万元,共有16个镇或街道超过200亿元。同时这些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比如长安镇,绿化覆盖率达44.7%。

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指出:经济双转型就是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转向自主创新型加快推进初级城市化向高级城市化转变。2007年即“双转型”元年,东莞与先进地区对比,总结了成绩同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市场主体不少但主动创新不多、专利产权不少但高端创新不多、科技人才不少但拔尖人才不多、创新平台不少但创新服务平台不多等,由此得出结论:在东莞“双转型”关键时期,进一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6]

(二)善于总结、反思和改进的优良品质

入新世纪以来,东莞发展中的“双优势效应”明显减弱陷入了“双边缘化困境”对此,东莞人清醒认识到:“双转型”首先要观念转型。东莞“三来一补”的原始积累阶段是逾越不了的,但目前东莞到了没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的阶段,不能“来着不拒、饥不择食”了[6]

(三)东莞市政府的正确决策 与大力支持

第一,“三来一补”企业的盛行得利于政府政策支持。1978年7月6日,国务院下发22号文件,针对广东、福建两省制定了《对外加工装配和中小企业补偿贸易办法试行条例》,广东省决定在东莞、南海、顺德、番禺、中山5个县先行试点,东莞市政府率先相应;1978年9月15日,“粤字001号”的太平手袋厂在东莞市虎门镇诞生,1979年,“粤三来一补企业003号”第一家落户农村的“三来一补”企业“龙眼发具厂”诞生。此后,东莞各村镇“三来一补”业务相继推广开来,接着外商独资企业和外商合资企业逐年增加,东莞工农业总产值不断提升。

第二,企业转型升级得利于东莞市政府政策支持。“三来一补”在当时为东莞提供了就业和经济创收,吸引了全国务工人员、港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也培养了一批优秀企业家和技术工人。但经过几十年发展,低廉土地和劳动力优势都已消失,2017年,东莞市政府以一号文下发“倍增计划”,并强调通过创新和优化政策、产业、土地、资本、人才要素供给,支持企业内涵增长和集约转型,进而推动东莞产业经济高质量、效率发展2018年1月东莞市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推动美丽东莞建设;2019年初,东莞市委办发〔2019〕2号文,要求明确改革导向优化服务、加强督查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并落实,使东莞呈现出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第三,重视科技并引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得利于政府政策支持。在政府政策支持下,近年来东莞建成数量众多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省市创新科研团队、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不断满足企业产品研发设计需要。东莞拥有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6000家,居全国第一位。

2019年9月,东莞发布《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政策文件,鼓励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截止2019年,东莞“一镇一品”产业人才培养达到18万人,新建30个技师工作站,选树100“首席技师”等各项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和成效;2020年继续新建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和“技师工作站”,同时发布人口发展规划(2020-2035年),进一步优化引才、聚才、留才环境,同时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大大推动了东莞经济快速发展

第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利于政府政策支持。打开卫星地图,高空俯瞰下的东莞高铁、轻轨、地铁、高速公路、快速公路、水运码头交通网络四通八达。2020年,东莞举全市交通系统之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对接高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地方路网的规划建设,构建内畅外联的路网系统。 地铁(轨道)一响,黄金万两。万科城市之光”、“万科金地天空之城”是在轨道上、地铁上建物业,推开家门,摁下电梯就能直达城轨、地铁,这些交通要素的存在,东莞被赋予了更多无限可能,吸引越来越多人才。

第五,政府制定的科学发展规划助推经济发展。2019年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东莞纳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按照建设规划,东莞首先加快打造三个都市中心、推动六个片区统筹发展,共同构建“三心六片”城市格局;其次为吸引人才流入,东莞加大公办学校改扩建、新建力度,加快推进学校建设,增加公办学位供给等,同时按规划还加强 “三心”之间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网络联系,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常住人口密度和户籍人口占比等。

三、济源市与东莞市城乡建设差距及思考

(一)济源市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济源位于豫西北晋东南、黄河北岸,是河南十八个省辖市之一,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隋开皇16年(596年)设县,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2003年被列入河南省中原城市群,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2017年,成为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曾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济源是愚公移山的故乡,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形成能源、化工、冶金等工业生产体系目前,济源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铅锌基地和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基地,并已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城市形象不断提升[7]

但在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惑:济源靠工业发家,但至今传统产业比重大,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缓慢;中心城区、新城区与老城区协调发展不够;政府职能转变还需要再深入,环境治理等需要再加强,还有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需要再提升。

(二)济源市与东莞市城乡建设差距

济源市面积1931 km²2019年常住人口73.27万人,GDP为686.96亿元,人均GDP9.77亿元,虽居河南省第二名,但GDP产值和人口数仅相当于东莞一个镇,如长安镇面积98平方公里,相当于济源1/20,2019年常住人口65.9万人,GDP760.3亿元,虎门镇面积17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6万人,GDP648亿元。东莞总面积2512平方公里和济源市相差不大,但常住人口达846.45万人,地区生产总值9482.5亿元,和济源单位面积产值率相差悬殊。

其实差距还远远不至于这些, 2017年东莞建成区面积排名全国第六人口净流入东莞排名全国第四城市生活垃圾量东莞全国排名第九 2018年外贸出口东莞排名全国第三、用电量全国排名第九。由此可见东莞的实力以及与济源的差距。

(三)济源与东莞城乡建设差距背后的深思

济源和东莞都是从农业县起步,都是市辖镇。但后来东莞从全国2000多个农业县中脱颖而出,不得不让人深思:

第一,均以农业县起步,但济源工业起步与发展早于东莞。改革开放以前,东莞是一个传统农业县,工业几乎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采用“三来一补”合作方式,走农村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快速发展。早在1956年3月,济源就设立了工业部,到1957年底地方工业发展到48家,形成了以小煤矿、小冶炼、小电业、小建材、小化肥为主要特色的地方工业体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依托丰富的矿藏资源大力发展五小工业;20世纪70年代后,紧紧抓住“531”等国家三线工程建设机遇,建设高压电网,丰富五小工业产品,形成了钢铁、能源、建材、化工、机械等地方工业体系;上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加快山区开发和建设;上世纪90年代,紧紧抓住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机遇,实行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济源组建了十大企业集团,并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日渐增强。济钢改制经验在全省推广[7]。进入新世纪以来,及时把握产业调整和区域竞争新趋势,突出产业和城市“两个转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创造了众多“济源模式”“济源速度”“济源现象”

 第二,“科技东莞”计划的实施为东莞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2006年东莞推出“科技东莞”计划,科教兴市理念进一步深化2017年,东莞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58家,是2009年的16.5倍R & D占G D P比重2.48%;新型研发机构34家;科技企业孵化载体98家;共有36个专业镇和3个专业镇创新服务平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松山湖产业园区”打造“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同样是2006年,济源确立了“开放带动、工业强市、科技兴市、文化立市、三产富市”五大发展战略,先后实施了蟒河流域综合治理、引沁济蟒以及高山水利化、王屋山供水等工程,使制约全市发展的水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1世纪以来,济源把产业集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推进工业转型带动城市转型。建设了三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了富士康济源科技园、力帆新能源汽车、西安交大济源科技园等龙头项目,加快了集聚融合、转型升级的步伐。

2006年东莞提出“科技东莞”、济源提出“科技兴市”,但济源“科技兴市”是五大战略之一,没有把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作为首选;但东莞对外开放在致力于量的扩张的同时,重视科技,着重引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不少设备和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竞争力较强,为东莞后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济源与东莞发展阶段对比,查找差距原因。回顾济源与东莞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如下(表2):

2      济源市与东莞市发展阶段对比  

济源发展阶段

东莞发展阶段

对比

1950-1969

起步阶段。绿化荒山、水土保持,蟒河流域综合治理,粮产猛增。建设引沁济蟒渠,可媲美红旗渠。

1978-1985

起步阶段。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同时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发展外向经济。

济源起步早发展快但是内向经济,东莞是外向经济。

1970-1999

全面发展阶段。抓住三线工程建设机遇,形成钢铁、能源、化工、机械等工业体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

1986-1995

腾飞阶段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外来投资大幅增加,经济总量显著上升。

东莞经济得益于加工贸易带动;济源经济发展得益于三线工程带动。

2000-2006

奠定基础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以此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

1996-2008

提升阶段经济从数量型向数量与质量结合转变,劳动密集型向劳动与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转变

东莞重科技,从质量转变;济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2007-2010

反哺农村阶段。围绕“工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思路,工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

2009-至今

转型阶段。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业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支撑工业快速发展以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民营经济等占比提升,产业结构发生变化。19782017三大产业结构分别

44.643.811.6

0.347.452.3

服务业比重增加、

东莞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占比高;济源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较慢,一般制造业占比高。

2011-至今

机制创新阶段。从制度层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成效截止2019年三大产业结构:3.561.435.1

对比发现,济源和东莞是从新世纪前后拉开差距的。起步阶段,济源优先于东莞;发展、腾飞阶段,东莞得益于加工贸易带动,而济源得益于三线工程带动,经济发展均较快;2000-2008年,东莞开始重视“科技”力量,而济源正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2008年至今,东莞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而济源现代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较慢,正在缩小城乡差距、优化资源配置。济源明显和东莞拉开了差距。

表面看,东莞的成功得益于加工贸易、外商投资、对外出口等方面的带动,实际上更得益于东莞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功机遇的把握,加上实干和执着,还有不断总结、分析、找差距、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而济源人同样有愚公移山的实干精神,也取得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缺乏东莞人的大格局、大基调,为了后期发展,要不断学习东莞成功经验,找差距、补不足。

四、建设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第一,城镇规模小、人口少,对周边不能形成辐射。济源属于河南省最小的省辖市,下辖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193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住着73.37万人口,中心城区和大部分小城镇镇区都受山体限制,土地开发成本高,扩容困难,与周边相邻的省辖市相比,规模小,城市人口少,消费能力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对周边形成辐射[8]

第二,文化资源挖掘不够,特色不鲜明,知名度不高。济源是愚公故乡,位置独特、历史悠久,且工业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但这些资源并没有被深度挖掘,如王屋山既是愚公移山神话故事发源地,又是道教天下第一洞天所在地。然而外界知之甚少,还有创世文化和济水文化均未对外界产生影响[9]。济源人和东莞人都与篮球有缘,且济源是国家首批篮球城市,东莞是国家第二批篮球城市,但东莞的篮球文化早已经全世界皆知并成为城市名片,而济源的篮球文化对外界没有产生多大影响。

第三,旅游资源没有做精作细,特色不突出。早在2015年,济源在全国就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倡议,“XX项目+旅游”从研学、交通、林业、体育、工业、农业、文化、扶贫等多项目拓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做精作细上还不够深入。往往内地热闹一时,对外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研学游”行政干预多、“乡村游”像赶集、“文化游”像赶庙会,表面文章多,都没有把某个特色做到极致,发现问题也没有及时改进,随时间逐渐淡化[10]

第四,新兴产业、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1)城市活力度不高,人口流入的吸引力不强。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地区的城镇化率达到60%时,城镇化将进入平稳发展阶段12]2019 年济源市常住人口为73.37万、城镇化率为63.61%,即济源城镇人口已进入缓慢增长期,作为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小城市来说,要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下表3可知,河南省相邻市大部分都是户籍人口大于常驻人口,除了郑州市,济源市在河南省已经走在前列,但作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少量的人口流入还远远不够。东莞户籍人口仅251.06万人,但常驻人口达846.45万人之多(实际早已超过1000万人),说明东莞的城市活力度高,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加速了城市的发展。提高济源的城市活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3        有关城市面积、建成区面积、人口一览表

各项

总面积

(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

常驻人口

户籍人口

建成区/总面积

建成区/总人口

洛阳

15230

218

692.22

717.02

0.0143

0.3233

新乡

4249

125

581.43

619.81

0.0294

0.2185

焦作

4071

116

353.07

377.89

0.0285

0.3282

三门峡

10496

61

227.65

230.85

0.0058

0.2715

济源

1931

55.07

73.37

71.77

0.0285

0.7554

东莞

2465

590

846.45

251.06

0.2394

0.6970

数据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数据归纳 、中国住建部数据整理

2)建成区面积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要求不适应。济源属于山区,1931平方公里土地上80% 以上是山地丘陵,开发成本高。随着沁北电厂、富士康、双汇、伊利等大型项目落户济源,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无法满足招商引资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用地需要。截止2019年,济源建成区面积55.07平方公里,在河南省建城区面积排名第18位,这和示范区的要求不适应。东莞在246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建成区达590平方公里,可见差距之大(见表3)。

3)产业能级与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要求有差距。一是新兴产业占比不高。济源工业基础较好但主要是冶炼、化工、机械制造等重企业,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新兴产业占比低,传统资源型产业占比高,行业领先产品 少;A 股上市公司目前只有3家,仅为东莞的10%。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截至2019年,虽然第三产业较上年增长7.1%,但第一、二、三产业结构:3.561.435.1,第三产业比重不大,尤其表现在科技研发、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方面较弱,三是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仍处于孵化培育期,还未成熟[11]

第五,特色小镇的特色不鲜明。相比较于浙江等地优秀特色小镇,济源特色小镇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顶层设计不完善。没有专门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组织机构,缺乏完善的推动小镇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和制度,融资平台和融资方式创新不足;二是后期管理不到位。有的小镇刚开放时热闹一时,发现问题没有及时改进,过后逐渐冷清;三是招商成效不明显。区域产业发育水平低,产业支撑不足,旅游品牌不靓;四是人才储备不足。通晓旅游、经济、投融资等综合性人才匮乏;五是宣传推介不够。投入不足或推介方式不新颖,广告效应不明显。

(二)济源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与发展建议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综合开发

按照既定的“优化西北、拓展东南、建设新区、改造老城“建设思路,继续推进济渎片区、北蟒河片区、老商业街区改造提升。扩大城区建成面积,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宜居宜业、幸福和谐”基本要求和“市域一体、城乡一体、产城一体”三规合一指导思想,汇聚产业高端要素,建设济东新区;按照各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推进复合型组团建设[12]

第一,合理规划农村社区。济源山地丘陵占市域面积80%以上,不同区域人口密度、村落、交通、经济、文化、收入、生活等有很大差别,因此,要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原则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济源市城乡总体规划目标。

第二,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近年济源建成古轵公园、屯水公园、牡丹园、银杏园、河清园、植物园等多个绿地公园,扩大了城市绿地面积,提升了城市生活质量,但还要做好跟踪管理,使绿色永远洁净靓丽;在公共体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方面要不断完善,提升城市品位,增加舒适和美感。

第三,加快济源对外交通设施建设。目前,济源已经实现乡村建设基本目标,走在了全省前列;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市内交通免费乘坐、优质服务,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在对外交通方面需要加快速度,尽快改善城际交通环境,积极谋划济阳高速、济洛焦城际铁路、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提升对外联通能力[13]

第四,加快“数字城管”建设。学习“海绵城市”建设经验,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区空闲土地生态修复,促进低碳环保城市建设,优化城市水系生态,加强环保治理,实施蓝天、碧水;学习“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加强城市管理,实现“数字城管”,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第五,加强都市圈建设。专家认为,今后五到十年,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发展潜能[14]2020年10月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措施文件将济源划入洛阳都市圈,并明确济洛属于深度融合。两地在交通体系、产业项目、文旅合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共联、共建、共融、共享、共保。这意味着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焦济洛城际铁路都市圈市域铁路等加快建设,对济源后期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2.从优势产业入手,加速人口集聚,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在城市建设中,产业的发展对人口有集聚效应。在百度地图发布的《XX年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中,2018/2019年度除了北、上、广、深4座一线城市外,东莞的人口吸引力指数均排列新一线城市首位。东莞发达的制造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吸引人才流入。人口聚集为城市带来效率优势与规模经济。

所以,可从优势产业入手加速人口聚集:第一,围绕有色金属产业及延伸产业,培育先进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立全产业链条,把济源有色金属产业做到品种最全、质量最优,提升知名度;第二,推动现代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培育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产品,加速推进各类要素市场的发展;第三,加快济东新区建设,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完善“人才+研发+金融+平台”大数据产业生态系统,打造先进的大数据产业创新中心、服务中心和高端要素聚集中心;第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节能、智能制造、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等,打造新兴产业集群,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11]

3. 坚持把人才引进培养作为第一资源

近期,不少城市出台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如嘉兴出台“双休人才”政策:对其认定的高端人才,周末期间前往嘉兴工作的交通、食宿等费用均由政府补贴[15]。高校所在地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首选城市,如重庆,据统计2018年64.7%毕业生选择留在重庆就业[16]。故可以从吸引人才优惠政策入手或增加、扩大高校数量及规模等方面吸引人才流入。

近年来,济源市在高端人才引进、培育、激励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济发〔2018〕3 号、济办〔2018〕4 号文件等,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智汇济源”计划等方面,强化促进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成长“软环境”,这对于推动济源城市建设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

4.加强地域文化建设,提升济源品牌形象

济源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一路走来,愚公移山、皇帝祭天、后羿射日等传说故事,无不彰显着它厚重的历史文化。济源的创世文化、济水文化、古轵文化等都在我国历史中留下记载[17]。济源还是道教圣地,境内的济渎庙、奉先观、阳台宫都是保存上千年的建筑,千年银杏、柏树都彰显着济源厚重的历史。可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济源的城市建设,同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围绕“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品牌,实施旅游精品创建、乡村旅游倍增、旅游服务提升等[13]

5.文--旅协调推进,促进示范区高效发展

第一,利用文体旅活动宣传济源。早在2017年国家林业局就把“太行山”纳入国家第一批森林步道名单中,2018中国森林旅游节上济源作为代表对步道规划建设进行了推介,2019年10月济源曾在中国森林旅游节上推介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建设经验,20201024日至25日在济源举行首届穿越壮美太行国际徒步大会,将体育运动与文旅产业跨界融合,并与济源的生态资源完美契合。这些都可以深度挖掘、扩大宣传,提高社会知名度[18]

第二,发挥政府职能,打造文体旅综合旅游带。政府部门应发挥主体作用,从政策、法规、规划、建设等方面通盘考虑文体旅融合发展,多举办大规模、高级别的文体旅活动,加大宣传推介。采取产业集聚模式,开发精品旅游线路,打造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度假、体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带;发展健康养老、运动休闲等产业,建设以健康养生、休闲运动为主导的精品旅游度假带。促进济源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协调发展。

6.深挖特色,建设济源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必须具有“特色”,特色产业是引擎,特色产业开发分为事业导入与产业开发两个方面。见下图1

1      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开发示意图

事业导入以教育研究为主,分为科、教、文、其他四方面,产业开发包括产业本身、产业服务和产业应用三方面[19]。在特色产业项目开发中,应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规划、项目引进、顶层设计、依法治理等,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整合,进行市场化运作,同时社会力量与政府、企业共同参与监管[20]。从土地、房产、产业、产业链、城镇建设等多方面从内向外进行设计、开发、运行。如下图2

     

                            2    特色产业项目各参与主体功能设计    

比如,建设济源“篮球小镇”。济源人热爱体育,对篮球更是情有独钟,2000年济源市首批被命名为全国篮球城市,以篮球赛事为龙头,带动了乡村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全民健身大会、长跑比赛等赛事。2004年济源建成全国篮球城,举办过中美篮球对抗赛等多项高水平赛事等。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把济源体育-篮球的产业链扩大。建业集团201986日与济源签署中原文化小镇之建业篮球小镇项目战略合作协议,为济源市早日建成篮球小镇奠定了基础。中国篮协副主席李金生说:篮球小镇项目应多建设专业的篮球比赛场馆、篮球俱乐部训练基地以及职业篮球场等规划,全面促进济源篮球人才培养,让篮球运动全龄化、全域化,重塑济源篮球城市名片[21]

建设济源“体育小镇”。济源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依山傍水,曾举办过小浪底半程马拉松赛、王屋山登山等赛项,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2020101日济源举行迎国庆南太行徒步活动!济源及周边洛阳、焦作等1300余名徒步爱好者参加。3个组别一路饱览太行美景,营造了很好的竞争赶超氛围;20201024日至25日国际徒步大会在济源举行,再次以文明、健康、运动的方式向外界展示济源,非常有特色,也抓住了人们健康养生的心理需求,这种活动要常态化,不断提升济源的品牌形象。

建设济源“白银小镇”。目前济源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2018年在中国贵金属年会上济源提出了“打造千亿级绿色铅锌冶炼基地”战略目标,2019年济源成功签约中国济源白银小镇项目。济源的白银产量优势鲜明,可以拉长产业链,以白银产业为核心、卢仝文化为特色,形成从生产加工、研发设计、商务金融、会议展览、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全产业链条,发展工业+旅游、工业+文化、工业+商贸四位一体的城镇综合体项目,打造世界一流的白银产业小镇,推动白银品牌走向世界。

建设济源“那些年小镇”。在济源西北、太行山南侧的千沟万壑中,有一个代号“7号信箱”的神秘地方。这里有全国唯一的洞穴酒店,全国唯一以兵工厂改造的兵工酒店,70年代艺术街区、美食街、古村落,还有那贮藏弹药的洞穴等,历史烙印鲜明,兵工特色突出。这个项目非常有特色,让现代人了解在当时复杂国际形势下从全国抽调人员在崇山峻岭间展开大规模“三线”建设的精神面貌,具有深刻的历史教育意义。  

总之,深感此行受益颇多,折服于东莞人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不断总结、反思和改进的优良品质,还有与时俱进的时代进取精神,更感到政府正确决策的重要性,诸多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城市建设核心在于产业,“以产兴城”最终还是落脚到人,产、城只有与人融合才能和谐统一,同时还要在发展中反思改进,在改进中不断完善提升,才能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赢,为全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参考文献:

[1] 东莞市自然资源局.莞味十足!跟着这首“自然资源” 版方言RAP唱响东莞[Z],澎湃新闻2020.1.23

[2] 科技每日推送.全球每5部手机,就有1台是东莞制造![N],齐鲁晚报2019.7.8

[3] 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 济源发展和统计局调研座谈会交流材料整理[Z],2020.8.5

[4] 唐波, 莞萱.莞欧合作再上新台阶 前十月贸易同比增7.1%[N],阳城晚报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191206

[5] 南方日报.“三来一补”入围东莞十大行动[N],人民网 http://gd.people.com.cn/n/2014/0627

[6] 邱登科.东莞“双转型”元年[N],新浪财经https://finance.sina.com.cn /china/dfjj/20080110

[7] 济源市委党史研究室. 铭记光辉历史 谱写发展新篇[N],济源党史网http://dsyjs.jiyuan.gov.cn/20160708

8]王明瑞.关于强化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几点思考[[J],河南农业,2011( 21) : 45 - 47.

9]柳国华.产城融合视域下济源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16-21

10]李金钟.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旅游+体育发展模式的思考[J],知识经济  2020.6:22-23

11]翁珺,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 决策探索(下)[J],2020.8:07-08

12]王亚男,冯奎,郑明媚. 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趋势[J],城市发展研究,2012( 6) : 28-31.

13]王元亮. 济源市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实践及启示[J],现代城市,2019.2:40-43

14]刘觅觅.都市圈和城市群建设 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潜能[N],经济参考报http://www.xinhuanet.com/chanye/2020-04-28

15]卓贤、张颖.中国城市人口新变局[Z],《财经》杂志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2019-02-08

16]中指研究院.中国人口迁移新趋势:“3+6”格局正在形成![Z],乐聚网https://www.360kuai.com/pc/9d0fc3491d64b0247

17]张扬. 话说济源:考古探秘1-庙街遗址文化[Z],济源新闻综合广播https://www.sohu.com/a/415665639_100229437

18]孔凡哲、尚海东.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建设纪实[Z],河南经济2020-10-23  http://www.zyjjw.cn/news/ec/hjzy

19]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特色小镇开发运营模式研究 [Z], 中国产业情报网http://m.chinacir.com.cn/tsxz/dy/7.htm

20]秦笑.“产、城、人、文”视阈下江苏特色小镇的开发与培育[J],经济论坛 2019.8:139-144

   

打印本页 关闭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