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做好2025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通知
学校各部门:
为进一步促进我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选拔优秀团队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学校决定启动2025年校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充分发挥比赛的引领示范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双高计划”中“五金”建设任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教材等,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技能成才。
教学团队(3-4人)选取某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要求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重点考察教学团队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1.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最新修(制)订的758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相关文件要求,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契合层次定位,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职业性、时代性,体现学科知识与行业(或职业)应用场景的融合。专业课程内容对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体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鼓励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化课程。结合教学实际融入科学精神、工程思维、创新意识和数字素养,注重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育。参赛的模块、单元、专题、项目或任务等应为有关课程中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2.教学设计。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针对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合理运用平台、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公共基础课根据学科特点选用恰当的教法学法;专业课程鼓励实施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情境化教学,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手脑并用。
3.教学实施。落实育人为本,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培育;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开展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推动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教学过程真实数据,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专业课程倡导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习实训应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岗位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按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要求规范选用教材,鼓励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数字教材。中等职业学校执行手机“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
4.教学评价。聚焦教学目标达成,关注学生全面成长,重点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习行为的精准分析,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成效。
5.教学反思。深度思考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总结在更新教育理念、落实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改进教学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培育数字素养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做到设计理念、教学实施、育人成效的有机统一,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赋能的“大先生”。
1.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的教学内容应不少于12学时(不含高职思想政治类课程)。
2.专业课程一组。参赛的教学内容应不少于16学时,参赛课程应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拓展(选修)课。
3.专业课程二组。参赛的教学内容应不少于16学时,其中体现教师实操演示与指导的内容不少于8学时。参赛课程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拓展(选修)课,或专周实习实训、岗位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五年制高职前三年课程参加中职的比赛,五年制高职后二年课程参加高职的比赛。
1.每个教学团队由近3年内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结构合理,35岁以下(含)的教师不少于1人,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不少于1人;专业课程组的教学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在50%以上;学校正式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可按要求参加专业课程组的比赛,数量不超过1名。
2.鼓励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主持人以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河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创新大赛获奖的优秀教师报名参赛。省级以上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必须组织团队参加此次比赛(已经参加过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和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的可以不参赛)。
1.参赛作品所属专业和课程,应为近3年内我校实际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并有在校生。参赛作品应为原创,引用应注明出处。
2.教学团队可选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职业学校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等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相关资源可从比赛教学资源支持平台(智慧职教www.icve.com.cn、爱课程网www.icourses.cn)获取,或登录国赛官方网站有关链接。
3.参赛纸质材料包括实际使用的教案和教学实施报告,视频材料为每位团队成员的1段课堂片段(时间为6-8分钟)、另附参赛所依据的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具体要求见附件1。
4.除《参赛报名表》(附件2)、《参赛汇总表》(附件3)之外,所有参赛材料及其文件名(属性)、现场展示和答辩时使用的所有材料和画面等,均不得出现省市、学校、参赛教师的任何信息。故意透露相关信息的,取消其参赛资格。
1.参赛名额。原则上每教研室报送1件作品,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教研室可跨教研室或联合行政教辅部门双肩挑教师组队参赛。每个教学院(部)至少报送2件不同组别的参赛作品(公共基础课程不能重复)。基础部、材料工程学院、医学护理学院(中职护理)可申报中职比赛。行政教辅部门双肩挑教师按上学年教学质量评价部门(教研室)参赛。
2.比赛形式。比赛分初赛、决赛两个阶段。根据各教学部门报名情况,学校组织评审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采取先网络初评后组织决赛的方式进行。网络初评时,通过评审参赛作品材料,确定入围学校现场决赛的作品。决赛分现场展示和答辩两个环节,专家根据比赛评审评分指标(附件4),结合现场展示和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学校决赛拟定2025年3月中下旬举行,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现场展示。首先1名成员简要介绍教学实施报告的主要内容、创新特色;然后由2名成员根据参赛作品自选教学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如,新知讲解、示范操作、学习结果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等),教学展示应符合无学生教学情境。介绍教学实施报告时间不超过8分钟,两段无学生教学展示时间合计14—16分钟。
(2)答辩。评委针对参赛作品材料、教学实施报告介绍和无学生教学展示进行提问(包括参赛作品所涉及的理念、策略、模式、目标、成效、创新点,以及学科、专业领域的素质、知识、技能等)。参赛团队予以陈述,答辩环节不超过10分钟。
3.奖项设置。本次比赛依据现场决赛作品数设一、二、三等奖,一等奖比例为15%、二等奖比例25%、三等奖比例30%,学校为获奖教师颁发证书。
4.省级推荐。根据学校比赛结果,按照河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和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要求,择优推荐参加河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和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
1.高度重视。各部门要对教学能力大赛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广泛开展宣传动员营造赛事氛围,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级教学能力大赛活动,为参赛团队做好保障工作。
2.加强指导。学校根据教学能力大赛专业(课程)类别和技能竞赛项目组织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参赛水平与竞赛作品质量。鼓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教学骨干、专业骨干积极参赛、指导竞赛。
3.注重成效。学校鼓励各院部加强教学竞赛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展教学竞赛成果资源转化,推动竞赛服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和学生。各院部参与校赛情况将作为后续申报上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遴选、推荐及教师考核奖励、评优评先的评价依据之一。
4.其他说明。本次比赛的形式、评分标准等内容如与河南省公布的比赛文件有冲突时,现场决赛前将以补充通知的形式及时告知。
请各部门于2025年3月20日前将附件中的参赛材料报送至教务处(高新校区东区综合楼570室)。
联系人:李艳芳、李俊雅,电话:0391-6621084
附件:
1. 2025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材料有关要求
2. 2025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报名表
3. 2025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汇总表
4. 2025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参考评分指标
教务处
2025年2月18日
打印本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