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5级新生踏入大学校园,一段充满未知与期待的旅程正式开启。然而,全新的环境、人际关系与学习模式,往往会让新生面临适应挑战。对于医学护理学院的新生而言,除了普遍的适应难题,还需应对专业学习的特殊性与实践要求带来的压力。因此,从心理层面掌握适应方法,对新生顺利度过大学初期至关重要。
初入陌生环境,新生产生孤独、想家甚至焦虑的情绪,是极为正常的心理反应,无需因此自我否定。心理学研究表明,坦然接纳情绪而非压抑,反而能更快实现心态调整。对于新生而言,初次接触解剖学课程、面对实验标本时,可能会产生紧张或恐惧,这同样是专业适应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只需告诉自己“这是学习护理专业的必经阶段,随着熟悉度提升,不适感会逐渐减轻”。
主动倾诉是缓解负面情绪的有效方式。无论是与家人通电话分享日常,还是与新同学交流感受,都能在表达中释放压力,同时发现“原来很多人都有相似的心情”,从而获得心理慰藉。多与同专业学长学姐沟通,能获取应对课程压力、克服实验恐惧的实用经验,这些“过来人”的建议往往更具针对性,能帮助自己少走弯路。
培养积极视角也不可或缺。每天记录一件让自己开心或有成就感的小事,积累微小的美好,能逐渐增强内心的力量。新生可以将专业学习中的进步纳入记录,如“顺利完成一次基础护理操作练习”,这些细节不仅能缓解学习压力,还能加深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
大学学习的核心在于自主性,新生需学会自主规划时间、主动查找资料,摆脱高中时期“被督促”的学习模式。对于新生,由于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更需合理平衡两者的时间分配。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显著提升学习效率。可尝试小组讨论、图书馆深度学习、线上资源拓展等方式,找到最契合自身的模式。针对专业特点,记忆性课程如药理学、护理学基础,可采用“思维导图+口诀记忆法”,将复杂知识点梳理成清晰框架,用简洁口诀辅助记忆;实操类课程则可录制自己的操作过程,对照教材或老师的示范视频查找不足,与同学组成“实操互助小组”,互相监督、纠正操作细节。
善用各类学习资源,是大学学习的“加分项”。新生要大胆向授课老师请教问题;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等硬件设施,以及学术讲座、培训课程等软件资源,也应充分利用。新生还需重点关注专业特色资源:与带教老师沟通,既能解答理论疑问,还能了解真实的临床护理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密切关注学校与医院合作的见习、实习信息,为未来实践做好准备。
重建规律的生活秩序,是保障大学生活质量的基础。新生应制定合理的作息计划,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复习,确保白天学习与生活精力充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也不可或缺。对于新生而言,未来职业可能面临值夜班、高强度工作的情况,大学期间养成规律作息与良好的运动习惯,更是为职业发展储备体力。
财务规划能力同样重要。新生记录日常开支,每月制定预算,合理分配生活费至饮食、购物、娱乐等方面,避免月底陷入“经济困境”。同时关注学校与学院的奖学金、助学金政策,通过努力学习争取资助,减轻经济压力。
熟悉校园与周边环境,能帮助新生更快建立归属感。课后与室友或新同学一起探索校园,了解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的位置;熟悉周边的超市、药店、公交站等生活设施。
大学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开放与尊重”。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存在差异,新生需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比如面对室友的饮食习惯差异,在集体点餐时互相体谅;在小组合作中,认真倾听他人观点,即使意见不同也耐心沟通。
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是拓展人脉、融入集体的有效途径。新生可根据兴趣加入社团、学生组织,在活动中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优先选择专业相关的活动或社团,既能在活动中与同专业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又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如参与社区健康宣教、养老院志愿服务,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建立更具价值的人际关系。
大学适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需强求自己立刻做到完美。若尝试多种方法后,仍持续感到情绪低落、焦虑难缓解,或难以融入集体,寻求帮助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老师、家人朋友,都会给予支持与陪伴。若因专业学习压力、对未来职业的迷茫产生困扰,还可向学院的专业老师咨询,他们能结合专业特点提供针对性指导。愿每一位2025级新生,都能在大学的新起点上,逐步实现身心适应,能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成长,未来成为兼具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的优秀护理人才。
打印本页 关闭